節能減碳很重要,但也絕不能只是喊喊口號。經濟部從本年四月起推出了「標竿節電智慧城市」計畫,資助並鼓勵各縣市政府,就民生與機關用電部分投入各種規劃與補助,希望能達到年省2%用電的節能成效。
因此,各縣市政府也多利用在地特色與優劣勢,提出各種不同的計劃方案。高雄市在本期計畫中,也不意外地與其他縣市般,針對公務機關提出了設備汰換、用電查核與宣導競賽;針對服務業則提出了節能設備補助、專家顧問團技術診斷與獎勵方案;針對住宅與個人用戶則提出了集合式住宅的停車場照明效率提升、節電教育與宣導,以及成立公民節電相關決策組織等方式。
值得稍加關注的,是高雄市提出了「住宅智慧插頭」的規劃,希望能吸引民眾與產業使用而達到節電成效,雖然使用預算與預期成效都很少,但卻是個其他縣市比較沒有關注到的新技術。在今天,我們也可以看到各種類型的智慧插頭開始在購物通路上銷售,這些售價從數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智慧插座,能達到什麼節電成效,以及能對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更值得好整理一番。
高雄市節電目標:2億3175萬度;高雄市申請經費:2億3721萬元
智慧插座是什麼?
智慧插座是個隨著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的發展而出現的產品,物聯網的概念是應用既有的網際網路,讓我們原本使用的多種獨立物品,例如家電等產品,可以利用網路連結,將現實世界的資訊數位化,讓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管理與應用身邊的所有物品。而應用於智慧插座時,我們就可以透過程式設定,甚至是雲端的網路服務等等,來管理家中電器的電源使用。
目前多數流通的智慧插座是一個接在傳統插座上的裝置,再將電器插頭插於智慧插座上。智慧插座有內建藍芽或wifi等無線通訊功能。使用者可以藉由設定智慧插座內的程式參數,來決定電子產品的供斷電原則。大致上目前市面上的智慧插座擁有以下部分特點:
1.排程供電
排程供電的功能可讓使用者設定每天的供電與斷電時段,或是開始供斷電之後的時間倒數,基本上與傳統的「定時器插座」沒有什麼差異,但因智慧插座在設定上都搭配手機APP使用,因此設定上可能較為簡單方便。
2.感應操作
感應操作則是利用智慧插座內的無線功能,例如部分廠牌會使用藍芽或Zigbee作為智慧插座的無線通訊方式,藉由微調無線訊號的功率大小,即可大致決定智慧插座的無線感應範圍。以藍芽為例,若使用者將智慧插座與手機藍芽配對登錄,此時藍芽訊號的強度,就可作為使用者是否在電器附近的判斷依據。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設定接上智慧插做的檯燈只有在靠近時才會開啟,或是設定家裡的電熱水瓶與電暖爐等在偵測到使用者離開時,便會自動關閉。
3.遠端遙控
同樣地利用無線通訊技術,例如對於內建wifi的智慧插座,使用者可以將智慧插座連接到家中的無線網路。便可實現遠端遙控或監測插座供電狀況的功能。例如離開家後發現電器忘記關時,就可以利用這樣功能來強制斷電。
4.電源檢測與管理
而若是要好好管理與分析家中電源的管理狀況,這要要仰賴部分型號才有的電源品質監測,以及供電狀況的管理介面了。由於電器產品的供電需要通過智慧插座,我們可以利用智慧插座量測電器使用時的電壓與電流來回算出即時電功率;也可以記錄功率的變化與使用時間,來積分算出該電器的實際耗電量。
也有一些廠商利用了這樣的功能特色,推出用電額度的設定、用電量的警戒推播通知、以及同步管理數個智慧插座的雲端介面等網路服務。這樣的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對於自己的用電方式認知,不僅只有在電費帳單上的總度數,而是詳細地看到每一個電器產品的使用方式與能耗結果,再根據這些數值思考與微調自己的使用習慣。
使用智能電源產品就萬事OK了嗎?
智能電器必須與其他軟硬體配合才能到最大的使用效益。source;D-Link
然而,這樣的智能電源產品,仍有許多限制需要設法改進,或是需要好好思考合宜的運用方式:除了智慧插座的價格至少10倍於傳統插座,而對省電效果最顯著的定時供斷電也早有相對便宜的定時器產品可取代的價格因素以外;近期出產的家電,也越來越多內建定時供斷電等功能;若是採用部分低價策略的產品,則須格外留意電路元件品質以避免跳電或短路釀災;外接插座的設計型,也讓像居家裝潢照明,或是部分廚房衛浴等採直接連接到住宅內電網的電器,就無法利用智慧插座的功能;也因為智慧插座僅能控制供斷電,對於越來越多「電子式」、「數位儀控」式的家電來說,儘管電源端開始供電,但仍需手動開機才能啟動,此時智慧插座就不見得能發揮作用;同時,智慧插座仍需考量到使用者的習慣與需求來設計才能發揮最大功效,例如以手機端APP的設定界面、遠端遙控、藍芽感應以及電源品質監控等,會讓使用者的組成趨向青壯年與網路世代。
儘管能有許多便利的應用方式,但是否真的是消費者所需的實用功能?或是就縣市政府的治理角度來看,這樣的產品是否值得由政府端來推動甚至是挹注資源來影響民眾使用習慣?這可能還需要更多奠基於使用者經驗的實證來好好分析判斷囉。
參考文章:http://pansci.asia/archives/89211
留言列表